2025年北京市花样滑冰锦标赛于10月7日圆满落幕。本次比赛吸引了多方关注,作为赛事直播解说嘉宾的高级教练王宇表示,本届比赛在青少年组别的技术要求上进行了全面提升,对参赛选手的整体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前双人滑国家队名将金杨作为参赛教练,也对赛事的高水平组织给予了高度评价。

两位业内资深人士一致认为,此次锦标赛不仅是青少年选手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他们迈向国内外重大赛事的重要跳板。
比赛场馆精益求精,为突破技术提供支持
本次比赛的场馆设施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解说嘉宾王宇详细介绍了冰场条件:“冰面温度保持在零下3至4摄氏度,同时配合先进的浇冰工艺,使场地硬度和弹性完全达到国际滑联(ISU)认证标准。标准的30米×60米场地为展现滑行速度和动作幅度提供了理想条件。”
除了冰场本身,场馆的声光系统也展现了专业水准。先进的分区灯光技术既能保障选手的视觉舒适度,又满足赛事的转播需求;而优化后的音响系统在确保观众视听体验的同时,也让选手能够精准听取音乐节奏。
王宇指出,北京市花样滑冰锦标赛严格对标国际滑联最新竞赛体系,确保选手能够熟悉和适应国际赛事规则。例如,新规则要求青少年选手在比赛中完整展现6种跳跃动作,同时鼓励创新的连跳组合设计,避免了以往集中练习某些特定技术导致的技术单一现象,这将帮助选手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他特别表示,这种比赛模式能帮助小选手稳固基础,为未来长远发展做准备,而不是过早追求短期成绩。
此外,王宇还特别赞扬了赛事服务水平的提升。无论是国际化的评分系统,还是细致周到的服务细节,均体现了比赛“尊重选手、高标准筹办”的理念。他认为,这种赛事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选手的参与感和竞技状态。
推动青少年选手训练模式升级
在本次比赛中,曾为中国双人滑夺得无数荣誉的金杨作为教练出现在赛场。在运动员时期,金杨经历过高峰与低谷,但始终保持不变的热爱支撑了他的职业转型。凭借多年的比赛经验,他深切感受到北京市花样滑冰锦标赛对选手培养的正面作用。
金杨在谈到弟子方佳祺的训练进展时提到,通过高水平赛事的严格要求,这名年轻选手在短短三个月内显著提升了两周跳的稳定性。他直言,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赛事带来的“比赛-训练-提升”三者相辅相成的体系。同时,看到高水平选手的实战表现对于青少年选手来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激励。这种亲身参与和见证能够让年轻选手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清晰的认知和目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北京市花样滑冰锦标赛已经形成了“规则前瞻、设施专业、服务人文”相结合的成熟办赛模式。对此,王宇提出建议,要不断加强裁判员的专业培训,以推动规则覆盖范围的扩大和理解的深入。而金杨更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增设群众参与组别,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滑冰运动。他表示,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热爱参与进来,中国花样滑冰运动才能实现长远发展。